民国之文豪崛起

856 文人

自五四运动以来,胡适的表现都是谦谦君子。被人当众挖苦唾骂,他也能笑脸以对,而此时终于失态骂了脏话。

周赫煊终止了与陈光甫的对话,回头问胡适:“适之兄,你还主和吗?”

胡适死盯着那些大屠杀照片,摇头道:“抗战犹有一线生机,求和必然万劫不复。四万万国民,若是举手投降,则悉数沦为待宰之羔羊。”

“很好,你终于想通了。”周赫煊欣慰道。

后世骂胡适的人很多,原因即为主和。然而主和者并非胡适一人,学术大牛陈寅恪和吴宓先生,他们在抗战初期也是主和的。

在学术界,这份主和名单可以排很长。比如北大校长蒋梦麟、北**学院教授周炳琳,还有蒋廷黻、陈之迈等等等等,那是数也数不清。

而国党的高官群体当中,汪兆铭、孔祥熙、张群、居正、于右任、陈立夫、阎锡山、徐永昌、王宠惠、陈布雷、魏道明,这些人要么主和,要么倾向于妥协。

你敢相信?大名鼎鼎的陈寅恪先生,曾亲口说过这种话:“抵抗必亡国,屈服乃上策”。

这两句出自吴宓先生的日记,是七七事变爆发后的第七天,两人饭后散步闲聊时说的。陈寅恪认为,拱手让出华北而求和,还能保住华南以偏安,将来或许可以渐渐恢复国土。若战则全局覆没,中国永亡矣。

以至于常凯申在南京沦陷后,在日记当中感慨道:“文人老朽以军事失利皆倡和议,高级将领皆多落魄望和,投机取巧者更甚……近日各方人士与重要同志,皆以为军事失败非速求和不可,几乎众口一词。”

在军令部长徐永昌看来,公开主和者其实有限,更多的是隐性求和者。因为公开主和会被骂汉奸,所以官职越大、全力越盛的人,往往口是心非,高呼抗战而倾向妥协。

甚至在徐永昌的眼中,拥有军事实力的地方首脑,在刘湘病逝以后,只有共党和桂系才是真正的主战派,其余皆心怀叵测。

所以在抗战之初,常凯申是非常孤立的,靠着乾纲独断才把中国拉上了抗日的战车。

正因如此,汪兆铭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,从1938年冬开始走上公开求和的道路。他觉得自己能一呼百应,然而真正的实权人物却不跟着他混,身边追随的尽是些政治失意者。

当时的舆论风向是:战败可谅,言和有罪。

对于汪兆铭的“艳电”,虽然有无数人破口大骂,但却不乏同情和共鸣者。因为他们也是这样想的,只是汪兆铭当了汉奸,而他们不敢当汉奸而已。

即便到了1939年夏天,这种军政官僚整体趋向于妥协的情况都未改变,国党中央党务秘书王子壮在日记中写道:“……凭心论之,目前能以支持大局,坚决不挠者,亦似只有彼(老蒋)一人。自余之文武大员,心盼速和而不敢出诸口者,比比皆是,终以蒋先生之威望,不能不绝对服从,忍耐痛苦,坚持到底。汪先生之离变,正为一般有知识者之代表。”

我们以前揭了常凯申许多黑底子,但实话实说,老蒋对抗战的贡献非常巨大,即便他各种微操作坑害队友。他身边的那些军政大员,十有**都想着赶快议和,老蒋通过独裁手段生生压了下来。

这也是即便到了抗战后期,还有很多热血青年支持常凯申的原因,他们认为唯有英明领袖独裁才能抵抗到底。

可想而知,现在丢了广州,武汉马上也要弃守,中国疆土沦陷近半,那些军政大员的士气该有多低落。有人甚至认为,中国能够坚持一年而不速亡,那是因为日本还没有来真格的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人气小说推荐More+

女皇饶命:待微臣宽衣献宝
女皇饶命:待微臣宽衣献宝
身怀穿越指南,赵昊穿越到大乾王朝,成了一个臭名昭着的废物官二代,因为调戏公主,被女帝打入了天牢,还有三天就要问斩,且看他如何自救,如何一步步走上人生巅峰……
银蛇郎君
镇北王
镇北王
关宁穿越了,志在纸醉金迷,声色犬马的做一个逍遥世子,却成了被退婚的驸马。坊间传闻,历代王朝国祚不能过三百年,大康王朝正处于此,盛世动荡,忠臣受迫,乱世将起。推翻盛世,落魄驸马建新朝。
天香瞳
抗日之铁血狂兵
抗日之铁血狂兵
简介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,特种兵赵志国意外来到抗日战场,凭借自己丰富的战斗经验,带领部队,屡挫日寇。赵志国率领部队让小鬼子认识到华夏子孙可不是那么好惹的,用自己的满腔热血,浇筑出一座抗战的钢铁长城!
东篱酒吧
大唐开局找李世民退婚
大唐开局找李世民退婚
穿越到贞观年间,成为宰相房玄龄之子房遗爱,他发了狠誓头可断,血可流,绝不娶高阳公主!房遗爱:“李二,退婚!”李世民:“取朕的刀来!”房遗爱:“要不,换一个?”晋阳公主嫣然一笑:“换我呀!”李世民:……最宠爱的小棉袄竟然漏风了。
七月余火
重生之我是崇祯帝
重生之我是崇祯帝
一个现代人穿越到崇祯帝身上,第一次上朝,御史毛羽健建议裁撤驿递,嗯,不错。可以省钱。晚上,突然想起这裁撤驿递,李自成岂不是要失业?这个扑街御史出的馊主意,王承恩,速去将裁撤驿递的中旨拿回来!!!
骑驴看唱本呵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