抢救大明朝

第638章 清修篱笆明屯田

其实安南米、暹罗米、占城米甚至爪哇米已经开始运来上海了!

因为海关粮税的征收,使得入口贸易的中外海商都会带上半船的米,积少成多,一年也能有二三百万石。

但是再要大幅增加,譬如达到1000万石,那可不是目前的海运能力可以办到的。

1000万石约等于60万吨,载重千吨的大帆船得600艘才能一次运完!

朱慈烺看着陈锐:“那陈先生的意思是......”

“当然是经营山东了!”陈锐道,“万历年间山东有田约6175万亩,正常的年景,怎么都能收上了6000万石麦子。这些年虽然天气干旱,但是高抚台引入的蕃薯非常耐旱,在山东种植后产量不低,即便在坡地上,亩产也能达到数石之多!”

后世红薯的产量动辄好几吨,的确吸引眼球。但是在明朝很难达到这样的产量,一来是蕃薯的品种还没有经过改良;二来是气温太冷。

蕃薯是喜温,怕冷,不耐寒的作物,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2-30c。这个温度在后世没什么,但是搁在小冰河期的中国北方,一年当中能有几天?

所以山东的蕃薯产量,也就是五到七石,而且一年只能种一季,不过也相当可观了。

如果在江南种植,倒是可以达到十石以上......但是江南的水稻亩产随随便便也有三四石,稻米的价格又比蕃薯贵得多,农民当然不愿意改种了。

陈锐接着又对朱慈烺道:“现在运河以东,泰沂山以西,大片土地抛荒,无人耕种。朝廷不妨用屯田之法,诸军募民,给予耕牛,专种蕃薯。如果能有300万亩种植蕃薯,亩产6石,一年就是1800万石蕃薯。朝廷一年收购到1000万石,应该没有什么困难!臣听说东南有些农人会少量种些蕃薯,然后窖藏起来,以备荒年。咱们也可以这样,在山东屯田种植蕃薯,然后加以窖藏,一年窖藏1000万石,数年就是数千万石,就足以应付大军北伐消耗了。万一东南粮荒,咱们也可以调用山东的蕃薯救急。”

“好!”朱慈烺拍了拍巴掌,“陈先生的办法不错!回头和高宏图、左懋第他们商量一下,看看能不能实行?”

......

山东,聊城。

大清皇阿玛多尔衮并不知道自己这一退,会造成多大的祸害——他不退,仍旧占着运河以东那么多土地,朱慈烺就没地方可以屯田种蕃薯。

这样东南的粮食供应总是紧巴巴的,打起仗来也放不开啊!

当然了,多尔衮的撤退,也有他自己的盘算。他是得胜还朝,见好就收。

打下曲阜,上上下下,也算满载而归了。虽然账面上都在报亏,但是多尔衮从老八旗那些人的脸上就能看出来,他们自家都有的赚......亏得是旗里的钱,赚得是自家的钱。真正大亏特亏的,估计也只有正绿旗了。

所以还是趁早撤退吧,可别再来几场赢不起的胜仗了。

此外,他向西撤退,也是为了腾出一个缓冲,为营建运河防线争取时间。

他现在就站在毁损的聊城城头,望着下面的正绿旗人丁忙着“扎篱笆”。

所谓的“篱笆”,就是一道沿着大清河——大运河展开,一路修到商丘城的栅栏工事,也可以看成是一道千里长城(长约1300里)。不过城墙一时是修不起来的。

大清国穷啊,而且还亏了......

所以就先用木头修个篱笆,再每隔三十多里修一座甲喇城堡(也可以用现有的城堡改建),一共修40个甲喇城堡。也就是布署40个正绿旗的甲喇在这条千里大篱笆沿线屯垦驻守——正绿旗原本有40个甲喇,下辖200个牛录,现在没个甲喇抽出1个牛录去了关外,所以还剩下160个牛录,全都给安排在了这条长篱笆的沿线充当炮灰!

人气小说推荐More+

女皇饶命:待微臣宽衣献宝
女皇饶命:待微臣宽衣献宝
身怀穿越指南,赵昊穿越到大乾王朝,成了一个臭名昭着的废物官二代,因为调戏公主,被女帝打入了天牢,还有三天就要问斩,且看他如何自救,如何一步步走上人生巅峰……
银蛇郎君
镇北王
镇北王
关宁穿越了,志在纸醉金迷,声色犬马的做一个逍遥世子,却成了被退婚的驸马。坊间传闻,历代王朝国祚不能过三百年,大康王朝正处于此,盛世动荡,忠臣受迫,乱世将起。推翻盛世,落魄驸马建新朝。
天香瞳
抗日之铁血狂兵
抗日之铁血狂兵
简介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,特种兵赵志国意外来到抗日战场,凭借自己丰富的战斗经验,带领部队,屡挫日寇。赵志国率领部队让小鬼子认识到华夏子孙可不是那么好惹的,用自己的满腔热血,浇筑出一座抗战的钢铁长城!
东篱酒吧
大唐开局找李世民退婚
大唐开局找李世民退婚
穿越到贞观年间,成为宰相房玄龄之子房遗爱,他发了狠誓头可断,血可流,绝不娶高阳公主!房遗爱:“李二,退婚!”李世民:“取朕的刀来!”房遗爱:“要不,换一个?”晋阳公主嫣然一笑:“换我呀!”李世民:……最宠爱的小棉袄竟然漏风了。
七月余火
重生之我是崇祯帝
重生之我是崇祯帝
一个现代人穿越到崇祯帝身上,第一次上朝,御史毛羽健建议裁撤驿递,嗯,不错。可以省钱。晚上,突然想起这裁撤驿递,李自成岂不是要失业?这个扑街御史出的馊主意,王承恩,速去将裁撤驿递的中旨拿回来!!!
骑驴看唱本呵呵